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許永錁:為廣東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水利保障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水利需求
權威訪談
“我們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治水方針緊密結合,一體學習領會、整體貫徹落實。”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許永錁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要繼續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動廣東水利改革發展,大膽探索,大膽實踐,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水利需求,為廣東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水利保障。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通訊員 粵水軒
奮力開創廣東水利改革發展新局面
南方日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您有何感受和體會?對貫徹落實有何總體思路?
許永錁:在改革開放40周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推進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并發表重要講話,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廣東人民的親切關懷,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必須把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來抓,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踐行“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帶領全廳干部職工深入思考,帶著問題學,結合實際學,從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汲取強大力量,確定好下一步廣東水利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激發全廳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精氣神,真抓實干、奮發進取,奮力開創廣東水利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廣東水利重點是要抓好六個進一步:進一步深化水利改革開放;進一步提高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加大農村水利治理力度;進一步推動廣東水利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水利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此外,廣東水利系統還要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學懂弄通做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治水方針。要主動適應治水矛盾的變化,切實轉變治水思路,當前的治水矛盾已從人民對除水害興水利的需求,與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與水利行業監管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側重于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今后水利工作的重點,要在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方面集中用力。
推動我省河長制湖長制取得實效
南方日報:總書記要求廣東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對廣東改革開放寄予厚望,廣東水利在深化改革方面有什么舉措?
許永錁:全面推行河長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部署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我們進一步深化水利改革,首先是要落實好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這一重大改革,推動我省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快速轉向“有實”,實現名實相符,取得實效。深入開展“讓廣東河更美”大行動、“五清”專項行動,高標準建設萬里“碧道”工程,為老百姓營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自然景觀,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好去處。第二是深化水利管理體制改革。開展水利工程管理標準體系和智能感知系統建設,推動水利工程管理標準化、物業化;深化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審批標準化;配合有關部門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第三是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三條紅線”剛性約束;落實“節水優先”方針,全面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建設水利廳節水型模范機關;積極培育水權交易市場,完善水權交易制度體系;嚴格小水電站管理,減少小水電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健全小水電退出機制。
提高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水平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省水利廳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如何抓好貫徹落實?
許永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水利廳將在提高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水平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水利防災減災能力,加快西江干流治理工程和潖江蓄滯洪區建設與管理工程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江海堤圍達標加固、城市易澇點整治等工程建設,積極支持澳門特區加快內港海旁區防洪(潮)排澇工程前期論證和建設工作。二是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保障,推動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盡快全面開工建設,督促澳門第四條供水管道工程、平崗—廣昌原水供應保障工程盡快完成建設任務,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推進東莞市東江與水庫聯網供水水源工程,大力提高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三是提高粵港澳大灣區水生態安全保障水平,強化水功能區監管,優化入河排污口布局,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全面提升區域水環境質量;堅持自然恢復與人為修復相結合,加快推進深圳、珠海市海綿城市建設和廣州、珠海、東莞等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積極推進珠江三角洲河涌整治與水生態修復,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平安綠色生態水網。
提高水利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
南方日報:廣東水利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協調主要表現是什么?在進一步提高平衡性和協調性方面,下一步廣東水利工作將如何貫徹落實?
許永錁:我省水利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主要表現在:一是河湖水生態水環境狀況與人民對美好生態的需求不協調。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不協調,粵港澳大灣區部分城市水資源不足,雷州半島和粵東部分地區用水緊張。三是城鄉和區域水利發展不平衡,粵東粵西粵北水利“欠賬”較多,農村水利治理相對落后。四是水利工程與水旱災害防御要求不協調,西江干流缺乏控制性防洪工程,北江流域防洪體系有短板。五是建設與管理不協調,水利信息化水平較低,水利工程管護不到位。
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努力提高水利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一是推動河長制湖長制改革見到成效,努力讓河湖水岸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好去處。二是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快推進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工程、廣州北江引水工程、惠東縣稔平半島供水工程等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積極配合珠江委推進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大力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推動有條件的水庫擴容聯網、聯調。三是促進城鄉區域水利協調發展。加快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在完成第一期山區五市治理任務8264公里的基礎上,再啟動中小河流治理二期項目,投入171億元,到2022年完成治理河長7848公里。加大省級以上水利資金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傾斜。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加快出臺《廣東省農村水利治理規劃》,系統謀劃農村水利改革發展。四是加快補齊水利工程短板。加快推進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力爭2019年完成西江干流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潖江蓄滯洪區建設與管理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1820公里未達標海堤的達標加固,建設生態海堤;實施750平方公里農村重點澇區和縣級以上城市澇水承泄區的治理工作,更新改造1000宗排澇泵站。五是加強水利行業監管。重點是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加強河湖監管,充分發揮河長制平臺作用,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加強水資源監管,把節水優先落到實處,嚴格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實施省級節水規劃,制定省各主要江河流域水資源調度方案并監督實施。加強水利工程監管,加大對水庫、水閘、堤防安全運行的監管,推動水利工程管理向標準化、物業化、現代化轉變。同時,加快實施“互聯網+現代水利”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廣東省河道管理條例》《廣東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立法修法,為水利行業強監管提供有力支撐。
■綜述
打造良好水生態 推動高質量發展
每天下午3時,梅州五華縣轉水鎮黃龍村村民史云香便準時來到黃龍村漢光超順現代農業旅游基地打卡上班。一年前,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從一個種地的農民變成“上班族”。
“上班要打卡,原來家里種的田夠家里人吃,沒有什么其他收入,現在收入多了2000多元,像我這樣在這里上班的附近村民還有很多。”史云香告訴筆者。
漢光超順現代農業旅游基地落戶黃龍村,使周邊許多村民不出遠門,就能在家門口就業,既可增加收入,也可照顧家中老人小孩,解決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
“2017年初,我們將1.2億元的項目選擇落戶五華縣轉水鎮黃龍村,主要看重的是這里有良好的水環境,因為我們的項目是生產高端的果蔬,產品銷往香港等地,對水環境有很嚴格的要求,既不能旱、也不能澇,而且對水質要求也很高。”漢光超順現代農業旅游公司董事長張文超告訴筆者。
張文超坦言,當初計劃將項目落戶黃龍村時,曾有老朋友好言相勸,千萬別在黃龍村這個易旱易澇長期撂荒的不毛之地上項目,不然將會血本無歸。
后來張文超帶老朋友到現場考察,考察之后,老朋友打消了顧慮,并說:“在這里上項目,完全沒問題,我萬萬沒想到矮車河治理后,會變得如此漂亮。”
原來,貫穿黃龍村的矮車河,被列入省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范圍,于2016年治理后,徹底改變過去易旱易澇的被動局面,防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實現項目當年建設,當年見效,現在還建起餐廳、農家旅社等旅游配套設施,每到節假日,到黃龍村旅游的游客非常火爆,經濟效益很可觀”,說起項目實施情況,張文超難掩心中的喜悅。
黃龍村變化,在全省并非個案,因中小河流治理、水環境的改善而發生美麗嬗變的比比皆是。如河源源城區埔前河,治理后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當地政府據此成功引進投資約200億元的“春沐源嶺南生態小鎮”高端項目。
實踐證明,環境、特別是水環境也是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
據省水利廳介紹,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我省將在中小河流治理、推行河長制和重大水利項目建設方面全面發力,致力打造良好的水生態環境,助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2018年起再投入170多億元治理7848公里中小河流
據省水利廳介紹,201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在山區五市(韶關、河源、梅州、清遠、云浮)實施中小河流治理的重大決策部署,計劃在2015年—2020年期間,對山區五市集水面積在50平方公里—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進行全面治理,規劃治理河長共8264公里,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總投資159億元。
截至2018年11月,山區五市累計完成治理河長7500公里,完成投資147億元,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治理后的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全面提升,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河流經過的城鎮和村莊的人居環境也大大改善,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增強,有力促進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
省水利廳表示,下一步,我省將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的經驗和做法,復制推廣至全省其他16個市,實施第二期中小河流治理。計劃從2018年—2022年,投入171億元,規劃治理744宗項目,治理河道長度7848公里。新一期的中小河流治理將突出生態治理、綠色發展理念,通過系統治理、流域統籌,把治水與治山、治林、治田有機結合起來,把中小河流建設成集防洪除澇、生態廊道、旅游休閑等綜合功能于一體的休閑帶和風景線,實現“河暢、水清、岸綠、堤固”,全面提升全省防災減災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設“萬里碧道”讓廣東河更美
為全面推行河長制,保護河湖水環境,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我省將全力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從“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見效”,并以此為抓手,深入開展水資源保護、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域岸線管理等工作。高標準規劃建設“萬里碧道”,深入推進“讓廣東河更美”大行動和“清四亂”“五清”等專項行動,全面改善水環境,努力把一條條河流打造成人民群眾享受自然、親近自然的優美風景帶,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讓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
據省水利廳介紹,目前,我省河長制已全面建立,全省共設立五級河長37871名(其中,省級7名、市級163名、縣級1576名、鎮級12034名、行政村級24091名),加上村民小組設立的河段長兼巡河員,總人數超過15萬名;河長制湖長制正從“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見效”。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高標準建設“萬里碧道”,推動“讓廣東河更美”大行動和“清四亂”“五清”等專項行動在全省各地扎實開展。
“萬里碧道”的建設愿景是,以水為魂,以江河湖庫為主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在南粵大地打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綠色、生態、美麗、安全的河湖廊道。
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2019年全面開建
據省水利廳介紹,為優化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我省將于2019年初全面開工建設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
這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后,廣東又一“超級工程”。工程建成后,將實現從西江向珠三角東部地區引水,解決廣州東部、深圳、東莞生活生產缺水問題,并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水資源支撐。
據了解,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國家172項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之一,也是廣東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由一條干線、兩條分干線、一條支線、三座泵站和一座新建調蓄水庫組成,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鯉魚洲,東至深圳公明水庫,輸水線路總長113.1公里,工程多年平均引水量為17.87億立方米,工程總投資約340億元,總工期約為60個月。輸水線路全部在地下深層45米處,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施工難度大,需要攻克多項技術難題。
2018年8月,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目前,工程初步設計報告已報水利部,計劃于2019年初主體工程全面建設。
由于工程經過的地區復雜,施工難度大,為探索和積累經驗,全長339米的工程結構性試驗段于2017年開工,2018年10月24日貫通,標志著這一粵港澳大灣區標志性項目又向前邁出堅實一步,為工程全面開工建設,積累大量施工數據和經驗,奠定良好基礎。
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二期建設加速推進
為提高粵東潮汕平原的防洪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我省于2015年在韓江干流動工修建高陂水利樞紐,并取得重大進展。
據省水利廳通報,截至2018年11月底,累計完成投資30.7億元,占工程概算投資的51.9%,主體工程建設已完成過半,左岸重力壩、船閘及10孔泄水閘基本建成。2018年11月5日,工程實現了大江截流,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二期工程施工建設正全面鋪開,正在實施電站廠房及泄水閘的基礎開挖,2019年進入施工高峰期。
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務院部署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水利部和廣東省政府確定的第一批引進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營的12個試點項目之一。該工程總投資61.54億元,施工總工期66個月。是以防洪、供水為主,兼顧發電、航運及生態效益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總庫容3.656億立方米。
工程建成后,通過上下游堤庫結合,可將韓江下游的城市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保護范圍惠及揭陽、潮州、汕頭約850平方公里625萬人。通過樞紐的調蓄作用,水資源將得到最優化利用,可提高韓江下游地區的供水保證率,惠及人口約750萬人,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極大改善和優化韓江下游水環境,為粵東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